信息来源: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:2025-8-28 点击人次:99
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,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工程师,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。2025年7月,首批2100多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陆续毕业,其中,有67名学生用专利、产品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学位,成为首批“吃螃蟹的人”。
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是怎样的?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?未来方向又如何?一起来看!
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怎样的?为提升国家“硬实力”、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国家于2010年启动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,旨在培养一批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。应对新兴工业发展需求,2017年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,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,教育部深入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,并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和跨界交叉融合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曾强调,培养卓越工程师,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。因此,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便聚焦于课程和项目的革新。当前,我国正着力构建校企“四共”(共同招生、共同培养、共同选题、共享成果)和“四通”(师资互通、课程打通、平台融通、政策畅通)机制。
在此背景下,2022年起,由教育部和国资委牵头,聚焦国家急需关键领域,开始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,推动部属高校与央企联合培养。现有学院多在研究生阶段招生,部分大学也面向本科生选拔。招生方面,普遍采用共建招生项目库的方式,学生在入学时即可根据专业领域和兴趣选择项目及企业导师。
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课程、导师、课题、实践方面重塑自主培养核心能力。课程上聚焦18个关键领域,校企协同建设201门“高阶性、前沿性、交叉性、挑战度”的核心课程。导师方面,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校企导师2.32万名,其中企业导师1.25万名、一线总师2091名。课题方面,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,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。强化实践,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,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。
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核心特色在于“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”,采用以校企合作为主、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,强调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。“学工交替”、“项目制”、“校企双导师制”等是当前主流的培养模式。
学工交替即课堂学习与工程实践交替进行。工程硕士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,工程博士不少于2年。学位论文及毕业相关工作的时长、场所由校企协商确定。这种培养模式既有效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,又助力学生提升实践能力、明确目标。
项目制强调以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。围绕项目招收跨专业研究生,面向关键领域规模化需求,校企一体化建设培养基地和中试基地。培养过程以项目为主线、学生为主体、教师为主导,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围绕项目学习课程、开展实践、完成毕业成果。比如,清华大学以工程项目为牵引创新招生选拔方式,聚焦关键领域与企业共同征集工程项目,将企业需求、资源优势和院系培养优势紧密结合,更好调动双方积极性共同选拔优秀学生。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车辆研究所合作,编制了涵盖多领域50多个项目的工程硕博士依托项目库,让学生提前选择、广泛参与实践,实现工程项目实践梯次培养。
校企双导师制是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,前者侧重学术指导,后者侧重实践指导,形成“学科交叉、产教融合”的联合培养体系,旨在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、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。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成立了校企双导师组,引导学生参与国家重大任务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。
在培养时间安排上,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普遍安排硕士1年、博士2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,硕士2年、博士3年进入企业“跟项目”开展工程实践。学生在企实践时间长于在校理论学习时间,确保真正面向产业实际,有效提升实践能力。对于本科起点研究生的招生,面试过程包含介绍企业情况、科研方向、保障条件、导师情况等环节,并由企业专家主导和决策,结合产业实际需求选拔录取专业匹配、意愿契合、素质过硬的学生。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,首批工程硕士毕业生中71%已在联合培养企业或本领域相近企业就业,体现了从“工学交替”到“留企入职”的转化,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。
目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哪些成果?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,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、产业科技融合、高层次人才供给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。
首先体现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。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,持续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。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以来,覆盖多层次、多类型工程师培养。2018年推动新工科建设,促进学科交叉与校企融合,全国共有300多所高校成为该计划建设高校,首批认定了612个“新工科”研究与实践项目。2022年起设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,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,突破传统“学科化、院系制”培养模式。2023年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,发布核心课程与能力标准,构建资源共享平台,同时推进评价机制改革,《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》,明确了工程硕士毕业成果可采用的5种形式,打破了“唯论文”的评价标准,明确实践成果可作为学位申请内容,积极探索多维评价方式。
其次在推进产业科技融合方面成效显著。通过校企协同构建新型实体平台,目前已分三批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。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设立4家创新研究院,聚焦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,对接企业技术需求,推动资源与需求深度融合。企业发布高质量课题并提供资金支持,高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。
最后,体现在高层次人才供给方面。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,2016年加入《华盛顿协议》,实现了工程教育国际互认。通过有组织、成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,2025年7月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顺利毕业,其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,标志着高层次工程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变革。培养内容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关键领域需求,为学生扎根企业、服务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卓越工程师培养未来方向未来,卓越工程师培养将如何发展?
经过多年探索,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已确立了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”的核心路径。面向未来,需在机制化、常态化、国际化三个维度深化突破,着力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。
机制化方面,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。教育部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发布《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》,同时《工程硕博士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工作指南》也正在制定,并据认证标准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,持续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。此举旨在引领带动更多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,最终形成多级联动、开放共享的新型产教融合培养体系。
推广产教融合培养模式,未来将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经验向所有工程类学位推广。教育部将加大培养改革经验的推广力度,向所有工程类专业学位推广、向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推广,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助力高等工程教育范式变革,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从小范围试点探索,转变为人才培养的大范围共识与实践。具体目标是到2030年,支持超过半数的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,并将这一模式推广覆盖至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。关键在于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的结合点,创新联合培养机制,构建分类培养体系,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精准对接。
在国际化拓展方面,推进跨境工程师能力互认。为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,教育部相关部门将致力于推动中国《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》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(如《华盛顿协议》)的对接,积极参与制定跨境工程师能力互认规则,以助力中国企业“出海”所需的国际化本土人才储备。同时,鼓励高校联合跨国企业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,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商飞共建的航空技术中心,未来可将合作范围拓展至“一带一路”清洁能源、数字基建等全球性课题领域。
卓越工程师培养已从蓝图走向实景。它让国家战略与青年理想同频,让实验室与市场零距离,更让中国智造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。面向2035,校企联合、学科交叉、国际协同的新引擎已全面启动,每一位敢于破壁的卓越工程师,都是教育强国最鲜活的注脚。期待下一批“吃螃蟹的人”,就是你!